現代化都市圈是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手段,中國國家發改委近期頒布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這樣陳述都市圈的重要性。新型城鎮化及城市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大的發展潛力之一,未來道路如何規劃?
據聯合國數據,2018年中國城鎮化率(城鎮(市)人口/總人口)為59.15%,較1978年17.9%的水平大幅提升。發達國家城鎮(市)化率普遍高于中國:2018年日本城市化率高達91.6%,美國82.26%,法國80.44%(數據來自聯合國。注:發達國家一般用城市化率代替城鎮化率)。可見中國城鎮(市)化空間仍然較大,都市圈發展大有可為。都市圈發展的落腳點和目標是實現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市)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共享、產業分工協作、市場統一、環境和人口融合。因此發展大都市圈既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也有利于人口等要素的空間流動,還有利于中國培育經濟內生動力,形成新的增長極,大都市圈是中國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渡的重要空間載體。20世紀50年代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Francois Perroux)提出增長極理論,“如果把發生支配效應的經濟空間看作力場,那么位于這個力場中推進單元就可以描述為增長極”(注:《新發展觀》1987年版)。經濟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都不是均衡分布的,一個國家實現平衡發展往往通過非均衡道路實現,通常由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它部門或區域傳導最終實現均衡增長。基于此,佩魯認為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整體發展,此觀點正是大都市圈建設與發展的理論來源。
中國大都市圈藍圖是如何描繪的?大都市圈設計路線在“十三五規劃”中已有描述。2016年3月17日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推進新型城市化,需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加快提高國際化水平,適當疏解中心城區的非核心功能,強化與周邊城鎮高效通勤和一體發展,促進形成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