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最終是戰還是和,對歐洲而言可能都不會是好消息。因為最終兩大勢力大概率互相妥協,被坑的只會是我們歐洲人。”這是歐洲某產業巨頭亞洲區高管近日接受周掌柜咨詢的訪談中,從歐洲視角對當前時局的判斷。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某個企業或某個國家的擔憂,“局外人”的悲觀情緒在整個歐洲蔓延開來,并且集中在歐盟近期政策得到了體現,特別是對華戰略思路的調整上。比如:2月中旬,西門子-阿爾斯通的鐵路業務合并案被歐盟否決之后,法德經濟部外長聯合對外發布了《符合21世紀的歐洲產業政策宣言》,直言必須對“過時的歐盟競爭法律進行整改”,以應對來自歐洲之外的產業競爭,特別是來自中國全球化企業的競爭挑戰;2月底在歐盟-阿拉伯聯盟峰會上,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意味深長的說:“在美國退出中東之后,不應當把該地區留給遙遠的強權”,話里話外透漏著對于中國的警惕;3月中旬即將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將在法德主導之下重點探討歐盟的對華新戰略。對此,法國總統顧問直言:“五年前歐盟的成員國在對華關系態度上還是分歧不斷且天真幼稚,如今這天真的階段該過去了”,態度轉變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近來的種種信號都指向了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無論中美談判走向如何,無論中國的對歐對美政策如何平衡,歐盟對華戰略的“強硬化”是不可逆轉的。隨之而來的將會是“不點名、不明確針對”的歐盟產業政策保守主義改革,歐盟市場投資審查制度必然加強,并對于本土企業和戰略核心產業制定防御性政策。對于已經進入或者希望進入歐盟統一大市場的中國全球化企業而言,這將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