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美經貿談判在經歷了90天,前后七輪的反復磋商后,終于取得突破性進展。特朗普在推特上宣布“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會談”,并推遲了原計劃在3月1日上調中國出口美國商品關稅的計劃。中美雙方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服務業、農業以及匯率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其中,關于技術轉讓、知識產權等結構性改革方案在此前談判中屢有提及,而就匯率方面達成一致看法的表述較為新穎,讓不少市場人士心生疑竇,甚至不乏有批評人士認為,在外部壓力之下,承諾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其實是“新廣場協議”,類似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日美貿易戰背景下的促使日元升值。
然而,在筆者看來,中美貿易協定遠非“廣場協議”。中美貿易談判能突破重重阻礙,避免貿易沖突加劇,以及防止中美兩國進一步走向更大的沖突對立,滑入修昔底德陷阱,實屬不易。就目前談判成果來看,中美雙方均有妥協,都在尋找一個可以“雙贏”的中間地帶。美國并未得到其談判清單上的全部要求,中國承諾的加快改革客觀上也符合十九大提出的“加快推進各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的政策方向。另外,考慮到目前中國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已與80年代的日本有天壤之別,第二個廣場協議之說實屬無稽之談。
您已閱讀13%(496字),剩余87%(339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