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提出政策建議,無論對于他個人還是對于他的國家,都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提建議的人,自己才疏學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提出禍國殃民的建議。另一方面可能是政策建議有其合理的地方,但“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任何組織都同個人一樣,愿意走阻力最小路線。聽取這些合理建議的政府受到啟發,祭出自己更青睞的政策措施,卻有意無意中忽視那些讓政府承擔“痛苦”的部分,最終這些建議在實踐中達到它的反面。
歷史上,中國有“黃宗羲定律”,歷次以降低農民稅負為目標的改革最終都推高了農民稅負。近年來,實踐中也出現了不少新例子。例如,民間派經濟學者提出的供應側經濟學,本意是希望釋放民間經濟的活力,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但在實際的政策操作中間,一變而為供應側政策,以政策甄別為手段,規?;厝∠松嫌涡袠I中的民企,制造人為供應短缺,令上游行業價格急劇飆升。雖然這一變化挽救了上游行業的國營企業,但在沒有技術革新的前提之下制造的利潤,本質上是以犧牲中游與下游民營企業作為代價,構成2018年民營企業倒閉潮的原因之一。
再例如,房地產去庫存政策,提建議者意識到高居不下的房地產庫存的危險性,而在實踐中,在去庫存政策引導之下,以棚改貨幣化為源頭,卻是掀起了房價的一輪輪上漲。這一政策實施的后果,在表面上看的確令房地產庫存有所降低,但付出的代價是居民與家庭資產負債表的急劇惡化。家庭負債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快速躍居世界領先水平。負債的另一個名詞是未來購買力的透支,由此也極大地了限制了居民的消費支出能力,構成近年來中國經濟需求不振的重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