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一些媒體總結2018年教育領域的年度熱詞,“少兒編程”、“教育機構上市潮”可能會登上榜單。的確,當許多人都在討論經濟下行壓力和“消費降級”的時候,總會有聰明的生意人在人才培養和精英教育市場中發現商機,提供高端教育消費品的同時,從這個通常被認為逆經濟周期的行業賺得盆豐缽滿。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公共領域,不難發現,在今年引發激烈公共討論的教育事件中,缺席的并不是知識教育,而是人文關懷。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種缺席貫穿了教育的每個環節——家長對孩子的個性視而不見,社會對孩子的審美霸道壟斷,而學校又對學生的權利訴求無動于衷。
本文列舉的事件,有些得到了差強人意的處理,有些則因制度的怠慢或觀念的成見而不了了之。這些事件讓我們看到:由于缺乏人文關懷,在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的權利和自由沒有得到保障;從教育的結果看,我們也沒有培養出在社會生活中尊重他人和秩序的個體。
您已閱讀13%(382字),剩余87%(259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