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與公平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一對辯證矛盾體,兩者的動態平衡,奠定了長治久安的基石。所以現代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同時寫作了《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一邊呼吁以看不見的手提升效率,一邊強調必須以共情正視人類社會的公平發展。因此,普惠增長才成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換言之,只有擺脫少數人獲利的特惠模式,讓最廣大的人民、每一個人都享受到經濟增長的紅利,增長才具有最大最深最廣的意義。所以,擺在人們面前的問題是:什么樣的技術,什么樣的模式,可以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實現普惠增長呢?
日前,全球性研究機構羅漢堂在達沃斯論壇上發布了《數字技術與普惠性增長》報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回答:數字技術因其低門檻、廣覆蓋、深介入的特征,成為促進普惠增長的重要動力。因此數字中國的建設,正可以為全球加快普惠增長提供一個鮮活的案例和卓越的方案。
首先,數字經濟的發展直接推動了全民共享經濟增長紅利。中國的數字經濟,主要包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數字產業化是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和通信技術融合發展,為經濟發展助力新動能;而產業數字化則是運用數字成果,加快商貿業和制造業轉型升級,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經濟普惠性增長。
您已閱讀31%(509字),剩余69%(114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