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經濟是否嚴重下滑,似乎已經沒有異議了。2018年的經濟增長究竟是多少,現在還是有多種判斷。如國家統計局說是6.5%,向松祚說某機構的估計是1.67%。我計算的“克強指數”(注一)是3.6%;而對“克強指數”的一個重要分量——發電量做了修正(注二)以后,“克強指數”約為-1%。現在的任務就是扭轉經濟頹勢。對癥下藥的政策顯然應在正確診斷基礎之上。我一直強調,由于中國的城市化過程沒有完成,由于中國具有在國際貿易上的“巨國效應”,我們還有15-20年的經濟高速成長期。這兩個優勢一直是我們經濟的增長基礎,帶來每年5-6%的增長。既然有這樣的增長基礎,為什么中國經濟在2018年會下滑呢?
在我看來,主要有四個因素。第一是稅負過重,第二是對民營企業的不友好,第三是逆城市化政策(如限制城市規模),第四是對網絡經濟的侵害和限制。對于第一點,我在《政府份額膨脹,利潤空間將盡》一文中有詳細論述;關于第二點,我在《如何讓民營企業家相信政府》一文中也做了討論;關于逆城市化政策,我在《小民生計,大國根基》一文中也有所討論;關于對網絡經濟的限制,我在《中國的兩種經濟》一文中討論過新經濟的正面影響,我將撰文專門討論限制新經濟的負面影響。除此之外,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國有企業問題,一是土地制度問題。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都會帶來相當于GDP一個百分點以上的增速,只是這兩者都是長期未解決的問題,并不是2018年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
針對這四個主要問題,采取什么樣的政策就很清楚。針對稅負過重的問題,就要大規模減稅;針對民營企業的問題,就要改進司法制度,讓它真正能夠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利;針對逆城市化問題,就要停止現在這種限制城市規模的作法,這是直接抵消城市化過程正面影響的政策;讓城市向所有人開放,并采取其它特定辦法解決城市單一資源不足的問題;針對網絡新經濟發展的限制,就要認識到網絡經濟形成的產權同樣是產權,同樣要得到像產權那樣的保護,也要像保護實體市場那樣保護網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