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在上海預計投資500億元的“超級工廠”近期正式動工,其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在中國獲得了高規格接待。這一事件在當下有多重指標意義。首先,特斯拉作為一家美國明星科技企業,在中美貿易戰膠著之時高調進入中國市場,顯示仍有不少外國企業對中國經濟前景抱有信心。而更重要的是,特斯拉是中國放開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之后,第一個以外商獨資形式進軍中國的汽車企業。因此特斯拉在中國的發展,也將成為觀察中國產業政策動向的一個樣本。
新能源汽車作為中國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對象,承載了中國汽車工業“彎道超車”的希望。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在10年不到的時間里翻了100多倍,從2011年的一萬輛不到,爆炸式增長到了2018年的125萬輛。目前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占全世界累計銷量的近40%,新能源巴士更是占到99%。然而, 2018年汽車銷量全面放緩,自1990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波及新能源汽車恐怕只是時間問題,業已膨脹的產能和其中若隱若現的泡沫很快將成為經濟的隱患。
與此同時,中國在產業政策中投入的巨量政府補貼,也不斷引發爭議。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的測算,中國政府在2009-2017年間,通過銷售補貼、基建補貼、研發投入、政府采購、稅收減免五種形式,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投入近4000億元人民幣,占到總銷售額的42%。同時由于汽車行業外資準入限制的存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絕大部分由國產廠家獲得。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其2018年的“301調查”首次報告及后續更新中,連續將矛頭指向了以“中國制造2025”為代表的中國產業政策,認為中國的產業政策對美國企業形成了歧視和不公平待遇。中國的產業政策變化也間接影響著中美貿易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