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2018年,中國經濟遭遇了不少周折,首先是3月份美國發起貿易戰,給中國出口行業及制造業帶來沖擊,也波及到其它諸如房地產、汽車等大宗信心消費型的行業。在國際商業競爭中,中國高科技企業如華為、中興等遇到歐美發達國家圍堵;一些亞非國家似乎也不太省心,比如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上任后首次訪華,離開前宣布取消中資企業原定在馬承接的價值200億美元的東海岸鐵路及油氣管道計劃。在形形色色的國際輿論中,也不乏對“中國崛起”發出得警醒論調。
為了應對國際風云變幻,及消除對中國發展的誤解,中國政府在2018年也釋出了一連串的宣傳及政策攻勢,比如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這些政府性的舉措有示范作用,但其實民間交流活動也是增進不同國家人民之間了解的重要渠道;而在各種民間交流活動之中,跨國旅游又是一個最直接、最容易開展的活動。
旅游學(Tourism Research)相關研究及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WTO)認為,跨國界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是增進不同國家人民之間了解,促進跨文化溝通交流的有效方式。故而促進來中國的外國人入境游,也可以成為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人民及社會的一個自然的途徑—例:2018年8月30日中國日報(China Daily)報道,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朱曉紅參贊,在新德里舉辦的“絲路記憶?最憶杭州”旅游推廣活動上表示, 2017年杭州接待了4百萬外國游客,其中3萬5千印度游客,中印之間的旅游合作,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及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