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發展動向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 (TPP)的前身原本是智利、新西蘭、新加坡、文萊四個國家簽署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后因2011年美國正式加入并主導了該協定而被賦予了更多的經濟與戰略內涵,主要目的在于通過跨區域性的超大型自由貿易協定,書寫新一代世界貿易規則,而中國不在其內。不過,這個號稱的“21世紀的貿易協定”出現了某些變數。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第三天就簽署命令,宣布美國正式退出TPP,成員國由12個變為11個。具有戲劇性的是,被美國宣布廢棄的TPP出現了新的苗頭。2018年4月3日,這位當選不久的總統,在美國退出以后,又聲稱要重新考慮加入TPP。然而,正當相關國家翹首以待之時,他卻在五天后發推文告知世界,TPP并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貿易協定,宣稱美國不打算加入TPP。
不過,TPP并未因此終結。2018年3月,日本在美國“退群”后主動挑梁,降低原有協定藍本的門檻,與其余10個成員國簽訂了不包括美國在內的“TPP minus”版,即“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 (CPTPP)。CPTPP是TPP的縮減版,已于2018年12月30日生效。總的來看,如果美國不退出,TPP12國至2030年可獲得每年4650億美元的貿易所得,而美國退出后,屆時CPTPP即11國每年的收入直線下降至120億美元。對美而言,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和彼得森國家貿易研究所估計,TPP可使得美GDP年增加0.15%-0.5%,2032年貿易量則可增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