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后,中國的貨幣政策效應被認為轉向了實質中性:貨幣和信貸的擴張和增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下降。從中國貨幣變化和經濟運行的實際表現看,貨幣中性不僅是貨幣和經濟間的相關性下降,而且帶有明顯的棘輪效應——貨幣擴張對經濟的激勵作用下降,但貨幣下降卻能帶動經濟回落。2012-2015年間,中國貨幣增長基本維持在12-14區間運行,但作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的投資卻持續下降,從20下降到10;2016年后,中國貨幣增長在“去杠桿”作用下緩慢下行,給投資增長帶來了很大壓力,投資增速也跟著進一步下降到6下方。
貨幣政策效應的變化,在宏觀經濟上的表現就是資金“脫實向虛”,如果從金融上找原因,那就是資金短期化。金融短期化的發展,使得資金堆積在金融領域內部,集中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而不能滲透到實體領域中去,從而使得貨幣擴張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下降。
為扭轉資金“脫實向虛”的現象,貨幣當局采用了“雙管齊下”的對策:一方面強化監管規范,壓縮資金空轉空間;另一方面采用定向調整的結構化政策,通過針對普惠金融的定向降準、PSL等措施,將資金直接注入實體領域。2018年后,貨幣當局通過降準+置換的組合操作,實現了“收短放長”的扭轉操作,有效改善了貨幣結構,使得金融短期化現象得到持續緩解,金融對經濟的支持作用呈現了恢復性增強現象。2016年后,盡管貨幣增長仍然表現為穩中趨降,但工業經濟呈現了顯著的見底走平特征。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受基建投資受政策影響(PPP庫存項目清理)臨時性停滯,運行有所放緩,但貨幣結構改善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增強之勢,也已呈現了越來越明顯態勢,貨幣平穩中經濟運行的金融約束逐漸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