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人類在太空探索方面實現了兩大突破,就技術成就而言領先得多的是美國“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飛越距地球約40億英里的小行星“天涯海角”(Ultima Thule)。但就地緣政治而言,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月球背面的意義更為重大。它確立了中國作為太空大國的地位,并向長期以來是美俄雙強之爭的太空競賽引入了新的競爭者。
中國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著陸,這是月球表面最古老、最寬、最深的隕石坑。主要的難題在于通過一顆中繼衛星與探測器通信。這之所以是一項壯舉,并不是因為技術難度——如果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想做的話,它很多年前就可以做到——而是因為它明確宣告了中國的意圖。
中國沒有對此次“嫦娥四號”著陸進行電視直播。但這一保留掩飾了其公開宣布的太空計劃的雄心。中國在2003年才將自己的第一位宇航員送入太空。然而,到明年,其與全球定位系統(GPS)競爭的北斗系統(Beidou)預計就將覆蓋整個地球。中國的空間站計劃到2022年完全投入運行,這將是全世界第三個空間站;中國還計劃在2020年代結束前在月球上建立有宇航員駐扎的基地。“嫦娥四號”的任務已經包括評估月球采礦和耕種的可能性——這暗示北京方面有太空商業化方面的雄心,并突顯了更新外太空相關國際法規的必要性。
您已閱讀44%(579字),剩余56%(73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