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習近平借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之際,發出了關于歷史研究的指示,要求全國廣大歷史研究者,“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讓歷史“充分發揮知古鑒今、資政育人作用”。的確,歷史研究目前存在問題不少,很少有歷史學家像習近平之前也講過的那樣,在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我們對歷史上發生的許多事情,比如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及其隨后的土改、還有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文革,記憶都是有選擇性的,我們在時空上是斷裂的,以至于在國家認同上無法達成共識,在臺海問題、港(澳)問題、民族問題上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只有吸取歷史的教訓,重新審視國家的未來,塑造新的國家認同,改進國家體制,才能避免新的悲劇。這是歷史學家以及其他所有關心中國未來的人都應該關心的事情。
當然,后人所了解的歷史,永遠是不完整的歷史,這是無法避免的。正如葛劍雄所講,歷史是后人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做出的有選擇、有意識的記錄,受到記錄者的價值觀、當時的政治正確所制約。但是,選擇性記憶導致的時空斷裂,對中國的社會轉型是非常不利的。
本文將首先討論社會轉型問題,即中國應該往哪里去的問題,然后將結合本人在研究山西省平定縣的土改與文革的過程中的一些感想,來看看我們記憶中的時空是如何斷裂的。最后我將討論時空如何整合、歷史如何重構、國家認同如何建立,以達到社會轉型的目的。
您已閱讀5%(586字),剩余95%(1058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