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G20峰會上達成貿易休戰的結果,對市場來說算是個小小利好—畢竟最壞的情況沒有出現。但貿易休戰只是一個很低的門檻,美國只是暫停了進一步提高關稅,雙方公布的談判成果清單中沒有任何涉及緩解中美科技對峙的內容。美國對中國豎起科技壁壘的進程依然在推進,而中美在科技方面的“脫鉤”也難以逆轉。
貿易逆差從來就不是華盛頓鷹派對中國的最大抱怨,在美國“愿望清單”上優先級很低。美國的對中國的核心憂慮來自于中國的經濟模式正在發生改變,而中國近幾年的產業政策則體現了這一改變。以“中國制造2025”為代表的中國新一代以“制造業升級”為目標的產業政策不是中國的第一次產業政策嘗試,但與過往政策相比,有以下幾個新的特點:第一,新的產業政策常常帶有市場份額、國產化率以及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詳細指標,也就因此引發了外國企業對于中國競爭對手“有政府撐腰”的擔憂;第二,產業規劃涉及不少商業潛力巨大,全球競爭激烈的行業(如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這就使得當前的產業政策具有前所未有的市場沖擊力 ;第三,當前產業政策推出的背景是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內政策的后果往往不完全是國內的,外溢效應不容忽視。
在學術界,這樣的產業政策究竟只是務虛的“指引”還是具體的政府干預行為,有不小爭議,各個行業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但在華盛頓,普遍的看法是中國目前的產業政策是政府凌駕于市場之上的體現,這樣的政策會鼓勵中國企業侵犯美國知識產權,損害美國經濟利益的同時危及美國國家安全。而在中國看來,美國的科技藩籬是“遏制中國”的表現,中國以“自主創新”為導向的產業政策正在取得成功。中美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也就成為了貿易戰中難以解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