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巨子博世集團的奮斗歷程告訴我們:實業是國家強大的基石,企業家造富于人民。
研究博世,我們需要從200年前的歐洲談起,德國工業的歷史性崛起和今天中國制造全球化有著相似的故事。18世紀中葉,英國制造獨領風騷,英格蘭中部地區發起的工業革命席卷英倫,迅速蔓延歐洲大陸,一路強勁的創新風潮觸達美國。經歷了這場深刻影響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的技術革命,英國不但拉開了與歐洲大陸勁敵法、德的距離,還確立了其全球工業強國中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英國制造也因其精湛的工藝和可靠的品質遠銷海內外:從曼徹斯特棉紡織品到謝菲爾德刀具,再到鋼鐵制品與機械設備,世界工廠無可匹敵。工業革命的成功極大促進了出口,同時讓世界財富加速流向英國,也給英國企業主帶來始料未及的煩惱:其一就是山寨貨層出不窮沖擊傳統優勢市場,大量法德工廠模仿英國企業爭奪用戶;其二是知識產權保護受到挑戰,英國人認為商業機密被大量國外間諜窺探,工廠管理和生意經營策略也被復制。從煩惱走向憤怒。
這是否很像當今美國對中國抱怨?只不過英國抱怨的對象并不是遠隔大洋的國度,而是大批量生產“低質”、“廉價”商品的德國鄰居,他們認為“德國制造”正在用齷齪的手段侵蝕英國的繁榮和尊嚴。而面對大量山寨產品對歐洲市場乃至英屬殖民地的沖擊,英國廠商決心聯名抵抗,他們推動英國議會于1887年4月23日通過了《商品法案》,明文規定進口商品必須寫明出處,“Made in Germany”(德國制造)由此誕生,用意在于區分和高品質英國制造的差異,遏制德國人,這種原產國標識的做法帶著英國強烈的自信以至傲慢。說白了,就是“立法打貿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