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德國知識界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這個國家贏得了1901年以來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獎(Nobel Prize)。然后希特勒(Hitler)上臺,很快愛因斯坦(Einstein)前往普林斯頓(Princeton),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到了紐約,貝爾托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去了好萊塢,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去了哈佛(Harvard),不一而足。英國至今仍從這場大出走中受益:作家朱迪絲?克爾(Judith Kerr)和建筑師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gers)都曾是逃離法西斯的難民,還有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恩斯特?貢布里希(Ernst Gombrich)以及他們之前的無數人。
今天在英語主導地位的幫助下,美國和英國維持著知識大國的地位。在上海這份排名中(這里指“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譯者注),全球10大高校中有8所都在美國,還有2所是英國的“牛劍”(Oxbridge)。
這10所大學將繼續保持偉大,但任何國家的知識霸主地位都不會永遠穩固。優秀的思想家會因為錢、友好的環境、研究探索的自由(freedom of inquiry)以及思想多元性而遷徙。美國和英國在這些方面正逐漸喪失主導地位。我們正進入一個多極化的知識世界。
您已閱讀24%(594字),剩余76%(190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