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歷史悠久的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內,一場漫長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演奏會進行到了第1小時20分鐘。第四號組曲終了,臺下掌聲如雷,此時馬友友做出一個奇怪但又標志性的舉動。他一手抓著大提琴,跳下演奏臺,開始上下跳躍,同時揮舞著手臂,滿面笑容,鼓勵觀眾一同加入他的即興健美操課。稍頃,一切歸于寂靜,注意力再次集中,他開始了憂郁的第五號組曲的演奏。
“觀眾來的時候就知道他們要坐著聽2小時15分鐘的無間斷演奏,但如果你能表示出‘我看到你了,我知道教堂的長椅可能有些硬’,他們會感覺很貼心?!瘪R友友笑著解釋。那場演奏會的次日,我們在Riquet咖啡館吃早午餐,就在教堂拐角處?!耙魳窌Ыo你大量下意識訊息。演出可不僅僅是聽覺上的,還是視覺上的,也就是你從觀眾席接收到、又傳回給觀眾的肢體語言。”他補充道,“昨晚席間有一位老先生,微笑著,全身心沉浸在音樂里,我隔一會兒就要看他一眼?!彼7轮舷壬⑿χh首欣賞的樣子?!拔蚁矚g選出幾位觀眾,時不時專門為他們演奏。”
繼承了20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和姆斯蒂斯拉夫?羅斯托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衣缽的馬友友,如今已譽滿全球——但他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為他高超的音樂技巧,還因為他對待藝術的開放態度。
您已閱讀12%(564字),剩余88%(404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