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媒體都報道了2018年初以來看似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掀起的所謂“國企并購潮”。例如,按照《經濟觀察報》題為“上市公司頻發控制權轉移”的報道(2018-09-15),截至9月12日,滬深兩市已公示73起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公告。其中有29起屬于國資企業收購控股權的買殼行為。不少收購方是各地方的國有資本運營平臺或是國資委,其中,僅深圳國資委就涉及戰略入股四家上市公司。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有多位經濟學家提到這一波并購潮背后所折射出的“國進民退”現象。某財經人士“私營經濟應該逐漸離場”的說法,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被理解為對所謂新一輪國企并購潮的背書。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解讀所謂“新一輪的國企并購潮”呢?
首先,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在2015年進入分散股權時代,上市公司并購進入活躍期,資本市場應有的資產重組和資源配置的功能正在顯現。從2015年開始,中國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下降到體現“一票否決”相對控制權的33.3%,資本市場開始由之前的“一股獨大”進入分散股權時代。這一變化是從2007年股權分置改革完成,股票開始全流通的量變的長期積累,在2015年迎來了它的質變。
萬科股權之爭事實上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發生。由于萬科是中國改革開放后企業發展的縮影,在中國商界具有重要的標桿作用,我傾向于把發生于2015年的萬科股權之爭認為是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分散股權時代的標志。基于國泰安數據庫的簡單統計表明,從2007年到2014年我國上市公司發生第一大股東變更的控制權轉移事件共計755家次,其中通過二級市場股份增持實現的控制權轉移只有115次,平均每年約14家。但從2015年開始到2017年年底,平均每年約28家上市公司通過二級市場股份增持實現控制權轉移,為2015年之前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