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電子商務法》的出臺引起了不少討論,主要聚焦在稅收、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平臺責任。這些相關條款的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都引起不同程度的質疑。總體來說,這部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政府監管的進步。不管怎么說,作為商業規則的制定者,政府絕不應該坐視亂象而無所作為。然而綜合下來看,這部法律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只是個過渡產品。
首先來看稅收,這可能是相對明確的一點。電商初期,稅收問題是最明顯的線上線下不公平競爭的因素,全世界都如此。各國電商利用法律的漏洞來避稅,以此完成原始積累。例如美國法律規定,如果電商在某個州沒有辦公地點的話,就沒有義務對那個州賣出的產品收取銷售稅。因為不交稅,所以電商享有價格優勢,直接沖擊線下。Dean Baker和Evan Butcher做了一個統計:如果亞馬遜從誕生開始就收銷售稅,那么從1994年到2015年將收取204億美元,是它這段時間總利潤(91億美元)的兩倍多。換句話說,亞馬遜利用政府204億美元的稅收作為投資,換回了91億美元的利潤。面對壓力,2017年開始亞馬遜已經自愿收取銷售稅。但是對于在它的平臺上通過第三方賣家賣出的產品,依然不收消費稅。因此,稅收是大勢所趨,而中國的《電商法》也是順應潮流。
其次是知識產權。《電商法》規定知識產權權利人在其產權受到侵害時,可以通知平臺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必要措施。但是權利人在通知中也要提供侵權的初步證據。這個條款和最近在國外也是深度辯論的“被忘卻的權利”(Right to be forgotten)有異曲同工之處。2017年美國參議院曾經討論過“被忘卻的權利”的議案。在這個議案中,只要一個人發現網上存在關于他的不正確(inaccurate)、不相關(irrelevant)、不充分(inadequate)或過分(excessive)的信息,他就可以要求搜索引擎及網站或自媒體在30天內刪除這些信息。未采取行動將導致$250/天的罰款及支付相關法律費用。顯而易見,這個法案遭到互聯網公司的一直反對。原因很簡單:一旦某個人提出這種要求,互聯網公司核實其真偽的成本是很大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刪除。這樣一來,不排除有些人惡意的需求,從而導致網上內容越來越少。類似困境也會反映在電商市場的知識產權保護上。由于這部《電商法》的處罰力度并不大,最有可能造成的結果是在一些不易調查的情況下,電商平臺會以推諉為主,從而導致某些知識產權侵害的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