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其中包括“堅決禁止應試、超標、超前培訓及與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等等。該意見被有關媒體稱為最嚴“禁補令”,不光很多上市的教育機構股價很“受傷”,很多老師和家長朋友也不知所措。筆者認為,孩子教育問題有如社會經濟發展,也存在著兩種發展模式之辯:亞當?斯密模式和凱恩斯模式。
經濟學家許小年把中國從1978年的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包產到戶開始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稱為“亞當?斯密模式”,把1990年代中晚期,隨著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越來越強,中國通過增加資源投入來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稱為“凱恩斯模式”。
如果打一個有趣的比方,把每個獨立的家庭看作一個“國家”,家長扮演“政府”角色,負責引導孩子教育成長,匹配相關發展資源;孩子扮演“企業”,負責學習各方面技能,積極成長;孩子的教育成果是這個家庭的“經濟增長”。那么,到底是采取“亞當?斯密模式”提高效率,還是運用“凱恩斯模式”投入資源,對孩子的教育發展更有幫助?筆者認為,從發展的健康性和可持續性角度看,效率提高應是首位 。
您已閱讀14%(502字),剩余86%(296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