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一路下降到8.8%,上一次出現這么低的居民消費數據還是在15年前的通貨緊縮時期。這意味著近年來居民的收入增加相對有限。同一時間,2018年前7個月,居民個人所得稅總額為9225億元,同比增長20.6%,已經超過2015年的全年水平。這又意味著居民的收入增加幅度較大。兩個極難作假的數據,卻指向了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唯一可能的解釋是,中國的貧富差距正在快速拉大。
社會收入的加速分化,正在讓經濟社會呈現出和以往不同的脆弱性。若將時鐘倒轉20年,從1990年代中后期開始,伴隨著鄉鎮企業的大量涌現和市場經濟在城市當中的確立,中國才真正進入了收入結構的改善階段,收入最低的階層獲得了更大的經濟改善機會。平均每年2000萬新增農民工涌入城市,是他們肩挑背扛出了中國的城市化,才有了城市的繁榮,才有了中產階級的興起,才有了經濟社會的穩定進步。
但是社會收入結構的改善從2011年出現了轉折,外出農民工的收入增長率從2011年的21.2%迅速下降到2017年的6.4%,還比不上當年的GDP增速。也正在2011年前后,城市崗位空缺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首次超過了1,到2017年底增加到平均1.22個人競爭1個工作崗位。低收入群體收入增加愈加乏力,人口流動逐漸放緩,就業機會大量減少,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結構的逐漸固化。
您已閱讀22%(572字),剩余78%(201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