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點啰嗦的標題自然是不需要論證的,孔子的一句“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使得所有的論證都顯得多余。我顯然也不是要論證“柔弱勝剛強”之類的辯證法命題,而只是想直白地重申一個常識。在一個常年奉行權力至上的國家,許多常識早已被磨滅,需要不斷重申。
一個基本誤解是權力越大的人越強,權力大到摧毀一切規則的人最強,遵守規則反而被認為是懦弱的表現。但常識應該是,倚仗權力胡作非為、沒有底線的人貌似強大,實際上自身必定是一個弱者,如同一個被宮女們包圍的太監一樣。“欺軟怕硬”這個成語描述用在許多國人身上都合適——對下屬是一種態度、對上級是截然另一種態度,這樣的人實在見得太多,因為“欺軟”和“怕硬”實際上是同一類人,欺軟者必然怕硬。欺軟的人在弱者面前顯得很“強大”,但在比他更強大的人面前必然露怯,因為他之所以要欺軟,表明他的哲學是無底線的利益最大化,而同樣的哲學要求他在更強者面前無底線退縮。大抵人不論天生多么強大,終究是脆弱和軟弱的,是道德勇氣讓我們變得強大。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殺人無數的成吉思汗夠強,但是他肯定沒有孔子那種強大。遵守底線非但不是懦弱,而是強大和勇敢的標志。
不幸但很正常的是,無處不在的權力文化也侵染了中國的公益圈和“公知”圈。最近掀起的Me Too“風暴”揭露了這些圈內存在的性騷擾甚至性侵行為,其中有的令人觸目驚心。在中國的制度環境下,無論是批評政府還是推動公益都需要很大的勇氣,“公知”和公益人無疑是強者和勇者,但是其中某些人對待異姓的行為卻對其人格和道德勇氣打了很大的折扣,使他們從強者變回弱者。雖然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已有各種“陰謀論”猜測,但是即便這些猜測為真,它對于清理“公知”圈和公益圈的權力文化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