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人工智能是未來的“電力”,那么數據就是發電的“燃料”。在面向未來技術升級的過程中,那些擁有大量數據的組織有機會最早利用這些“燃料”來發“電”。這其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實踐可以作為有價值的案例之一。
WIPO是聯合國領導的發展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專門機構,是由191個成員國組成的關于知識產權服務、政策、合作與信息的全球論壇。WIPO的專利合作條約(PCT)是一個國際專利體系,方便申請人在國際上尋求對其發明的國際專利保護,幫助專利局出專利授權決定。通過PCT提交國際專利申請,申請人可以同時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尋求對其發明的保護。WIPO的特性決定了其在專利領域擁有海量的專業數據。隨著全球知識產權申請數量不斷增加,相關數據的數量增長使得不使用AI工具采集和分析數據變得幾乎不可能。截至2017年2月,PCT已經授權了300萬件國際專利。由于在WIPO的專利申請數據庫中,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文件為英文,因此在國際專利保護領域,涉及到大量專利申請文件的翻譯工作。
對于像WIPO這樣的非技術性組織來說,如何進一步運用自身積累的大量數據資源?如何使用新技術減少巨大、枯燥并且重復性人工勞動的工作量?有沒有可能通過技術手段,幫助工作人員提高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方面的審查工作?在這一波人工智能的熱潮來臨之前,WIPO早在2010年就已經開始進行人工智能技術在專利領域方面的應用探索。
您已閱讀16%(605字),剩余84%(316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