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一個秋天,湖南涼意襲人。一位高級干部楊第甫抱起了自己年幼的兒子曦光,柔聲地說:“干部在上面機關里時間長了,對下面基層的情況不了解,所以(我)要到下面去了解情況。”懵懂的曦光不知,父親這是在道別。楊第甫因為反對大躍進,被打成了“右傾機會主義反黨分子”,下放西洞庭湖勞動。
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曦光尚在讀高中,便開始了他的基層調查工作。當楊曦光在熱火朝天做農民、知青調查的時候,北京的政治氣氛已經變得十分緊張。1964年,吳敬鏈組織參與對領導孫冶方的批判,沒多久,孫冶方被劃為“右派”(參考:吳曉蓮的《我和爸爸吳敬璉:一個家族鮮為人知的故事》)。
1968年,在完成了農村調查工作后,對國家前途憂心忡忡的楊曦光寫下了一篇驚世駭俗的大字報《中國向何處去?》。沒過多久,“四人幫”便定性楊曦光為反革命分子。接著,他迎來了十年的牢獄之災。刑滿出獄時他已是而立之年。他決定改用乳名“小凱”,埋葬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
您已閱讀10%(405字),剩余90%(368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