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17日的“國際不再恐同日”慶祝世界衛(wèi)生組織1990年將同性戀去病理化的決定。本文回顧這段有漫長奮斗過程(但很少被談到)的歷史。
歷史回到1953年,這是朝鮮戰(zhàn)爭的最后一年,美國熬在麥卡錫主義紅色恐慌的鬧劇高潮中,政府與社會各層到處在不停地尋找“內部敵人”,所有與所謂“傳統(tǒng)”主流文化持不一致價值觀的人都可能會被懷疑成潛在的叛國分子,比如“親左”藝術家、知識分子、無神論者,以及同性戀。當時美國的心理學界認為同性戀屬于“精神變態(tài)”,法律判定同性性行為是犯罪,宗教分子以其為反上帝之罪。多疑妄想的麥卡錫參議員認為同性戀者害怕自己的身份被暴露,因此他們更容易被蘇聯(lián)間諜敲詐,成為叛國者。在麥卡錫和鷹派的影響下,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以國家安全為理由禁止“性變態(tài)者”入職聯(lián)邦政府。很快,八百多名美國聯(lián)邦政府員工因被懷疑是同性戀者而被辭退。在當時的美國,“恐同”和“恐紅”密切相關。
在1953年的黑暗當中,一件奇妙的事情發(fā)生了。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助理教授艾弗倫?胡克 (Evelyn Hooker), 因受到她的同性戀朋友和學生山姆?弗羅姆 (Sam From)的鼓勵,決定申請美國國家心理衛(wèi)生研究院的項目,這個項目希望調研出同性戀到底是不是精神病。弗羅姆鄭重地告訴胡克,這項研究是對心理學界“一般常識”的挑戰(zhàn)和質疑,這很困難,但卻是她“作為一名科學家的義務”。胡克教授遞交申請后,當時美國國家心理衛(wèi)生研究院科研項目處主任專程從華盛頓飛到加州與胡克見面。他告訴胡克,當前的政治環(huán)境非常不利于此項研究,并且“現(xiàn)在所有人都在被調查,如果你的項目不被批準,這沒有原因,你不會知道為什么,我們也不會知道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