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政府和中國擺開對壘陣勢,圍繞貿易戰的各種不和諧音不絕于耳。使用“貿易戰”一詞對雙方的政治議程都有利,但這種叫法可能還為時過早。目前的炮火齊鳴依然可能引向白宮與習近平新組建的政府之間的談判,而非——引用馬克?安東尼(Mark Anthony)的話說——預示著要雙方要開打貿易戰。至少目前還沒到那種地步。
政治學家愛德華?勒特韋克(Edward Luttwak)在近30年前的一個不同語境下討論貿易沖突時,將之形容為遵循商業語法的沖突邏輯。這很適合用來描述當下的中美關系。曾經互為競爭者和合作者的中國和美國,如今既是對手,也是敵手。然而,盡管特朗普政府叫囂得厲害而且奉行公開的保護主義議程(最近對中國變得強硬),但它到目前為止還并未決意拼死一戰。
首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考慮到中國作為供應鏈中心的角色,制造了頭條新聞的3700億美元2017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其實應該更接近1500億美元。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考慮到那些由比如日本和韓國輸入中國進行最后組裝、然后再出口的商品。
您已閱讀25%(448字),剩余75%(133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