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Facebook數據泄露丑聞引爆了輿論。這里不妨先復盤一下整個事件:早在2013年,劍橋大學一名研究人員(同時也“秘密”地是俄羅斯彼得堡大學副教授)亞歷山大?科根(Aleksandr Kogan),在Facebook上開發了一款性格測試應用——“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并通過隨機發放2到5美元紅包的方式大力推廣。當時,安裝這款應用的用戶約27萬,由于用戶均授權該應用獲取社交關系以及好友信息,科根間接獲得了額外近5000萬人的數據。隨后,他經由其創立的“環球科學研究”(Global Science Research)公司,將上述數據分享給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政治咨詢公司。該公司由美國總統顧問、白宮首席策略師史蒂夫?班農創立,旨在從海量信息出發,有針對性地向聽眾投放宣傳材料,從而改變聽眾行為。2015年,Facebook得知這一消息,屏蔽了“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應用,并敦促科根和劍橋分析公司刪除所有用戶信息。雖然后者對此并無異議,可相關數據的刪除與否,Facebook卻并未跟蹤調查與追究。而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這些數據被用于新聞或觀點的精確投放,以幫助特朗普團隊。不過,關于劍橋分析公司對特朗普的獲勝究竟貢獻多大,目前尚存大量爭議。大多數政治學家均對這種定向廣告的有效性表示出強烈的懷疑,認為所謂用戶個性分析與投票之間或者不充分或者不相關,劍橋分析公司只是夸大其詞而已。但無論如何,正如扎克伯格在3月22日的書面申明中所坦承的,Facebook在用戶數據保護方面犯了錯誤。
本來,美國的個人信息保護無需我們操心。但“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這一事件恰如隔空為我們敲響了一次警鐘。而在中國阿里巴巴的市值借機超越Facebook的當口,不妨做些未雨綢繆的假想:若Facebook信息泄露事件發生在中國,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呢?
科根和劍橋分析公司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