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行圈里,有關正常化的討論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美聯儲(Fed)和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都將利率從經濟大衰退之后的最低水平上調。現在歐洲央行(ECB)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已經開始討論歐元區的加息之路,以形成未來適度緊縮進程的預期。
“正常化”的意思是“回歸正常狀態”。但確切的說,“正常狀態”到底意味著什么呢?如果“正常狀態”是指金融危機前的常態,那么那時的常態與今天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因此我們可以設定以下四種意義上的“回歸正常狀態”目標,但它們全都不可取或者毫無意義。
第一種、也是最簡單的一種,人們有時說“正常化”是指恢復央行利率的“正常”水平。這很愚蠢。央行的目標應該是將利率設定為最有利于履行它們公共職責的水平。有很多原因表明央行利率應該長期穩定在低于危機前的水平上,這些原因包括持續的良性通脹和較低的“自然”利率(理想的儲蓄水平和投資水平相等時的利率)。
您已閱讀24%(403字),剩余76%(127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