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理解各行各業的創新發展狀況,我們設計了瑞銀創新矩陣,試圖從專利,科研論文,研發強度和國家政策四個方面來衡量各行業在過去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同時分析其可持續性。我們認為這個研究框架有著廣泛的適用性:專利代表一個國家或者機構在過去5~10年所取得的成績,研發強度則代表所取得的成績在今后5~10年的可持續性,而科研論文通常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可以產業化,代表著國家的未來。當然,每個國家有著不同的自然稟賦,國家政策的傾斜對單一行業的發展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我們對36個一級子行業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了梳理,基本的結論得出:中國在建筑,冶金等一些"舊經濟"表現出明顯的國際競爭力;在信息技術(智能手機零部件、互聯網、人工智能和非記憶體半導體)和新興產業(電池、電動車、光伏,納米技術及環保)方面中國已經可以和國際一流企業競爭。在高端制造業和醫藥衛生行業,雖然過去十年我們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可是對比國際一流水平還是相去甚遠。UBS Evidence Lab 分析了美國專利局數十萬宗專利情況,2015年中國有8116項專利申請在美國獲批(2010-2015的年化復合增速為25%)。在美國獲批的專利數量排名上,中國已經從2007年的第十五躍升至第五,高于英國和法國。
中國在美國市場獲取的專利授權中有逾半數都與IT相關。這不但說明中國在某些細分領域的技術已經得到美國同行的認可,而且可以說明中國的IT行業正為向美國出口產品做準備。此外,2016年中國IT領域的科研論文發表量比美國多26%,從篇均被引用次數來看,其質量也與美國相當。過去幾年間,中國公司對軟件和硬件的研發投入強度分別超過了10%和6%,與發達國家的競爭對手旗鼓相當。在無線基礎設施,中國在電信設備、消費電子和手機等一些領域,已具備全球競爭力。在LCD顯示器領域里面,中國或可以在中期內對全球領先企業形成重大的挑戰。我們認為,得益于中國強大且靈活的市場生態且較短的全球研發歷史,中國有望在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學習和無人駕駛等跨學科領域成為全球市場的領導者。從數據上看,2016年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比美國多76%,單篇論文平均引用也和美國同行旗鼓相當,雖然在高強度引用上面尚遜美國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