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去杠桿”為核心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下,中國的貨幣政策基調雖名為中性、穩健,但實則偏緊。實際上,即使不為“去杠桿”,中國長期以來的貨幣環境——存量過多、貨幣過分充裕的狀態,也決定了中國的合理貨幣政策基調應為“緊”。
2008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貨幣環境的困境和矛盾格局一直未有改變:存量過多+增量不足。存量過多是指中國的貨幣過度深化狀態,貨幣深化指標(F=M2/GDP)過高;過多貨幣的另一面是過高的宏觀杠桿,于是整個經濟體系需要“去杠桿”。可見,貨幣過多是對應宏觀層面而言的。而在微觀層面,高杠桿對應的高負債率意味著高融資需求,尤其是維持杠桿的巨量財務性融資需求(非商業擴張的經營性需求);這種廣泛存在的財務性高融資需求,最終匯聚成了對貨幣高增長的需求,“增量不足”現象自然而生。中國貨幣格局這種矛盾狀態的一種必然伴生現象,是資金的“脫實向虛”,它使得擴張的貨幣進不了經濟活動的經營環節。
可見,中國的“緊貨幣”政策基調,并非來自于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等經濟周期調控需求,而是出于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經濟轉型需求,是供給側改革的內在需要和不可分割部分。偏緊的貨幣政策提高了商業環境的競爭程度,因而也是中國經濟進入追求質量階段后的必然選擇。
您已閱讀16%(518字),剩余84%(269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