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一帶一路”倡議而言,絕對是個“大年”:5月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實現了“絲路鋪金磚”;10月“一帶一路”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與此同時,在這一整年里,筆者也聽到了不少負面評價。這些負面評價可以大致歸為兩類:一類是在國外特別是在西方國家眼中,常將“一帶一路”看做是中國陷阱,是中國對沖西方影響、力圖另起爐灶的陽謀;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眼中,又常將“一帶一路”看做是中國餡餅、中國紅包,有利則參與之,無利則擯棄之。在中國國內,也存在一些負面評價,如認為“一帶一路”體現了中國“救世主”心態,中國熱衷于在國際社會“好大喜功”,是“花錢買好評”等等。
當然,筆者也不贊同另外一種心態,即一談“一帶一路”就認為好得不得了,這純粹是以宣傳的口吻與國際社會交流,體現了極強的自負與民族主義心態。其實,筆者跟蹤研究“一帶一路”四年,去了幾乎有所國內邊疆省份,幾十個絲路沿線以及相關國家。我感覺越深入了解這一倡議,就越不會輕易評價其好壞,她就如同一個孩子,未來的發展取決于我們的態度,取決于對其用心推進的程度,對其投入負責的程度。因此,不需要對“一帶一路”唱高調,也不需要唱衰這一努力。
在黑天鵝、灰犀牛頻發的時代,“一帶一路”增添了一抹亮色以及確定性,即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確定性,中國充分融入國際社會的確定性,中國堅定參與全球治理的確定性。判斷“一帶一路”是機遇還是陷阱,要看其內涵實質,即如何定位“一帶一路”,該戰略的哲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學基礎是互聯互通(connectivity)的,既要打通發展痛點,也要仰望人文高點。今天國際社會需要互聯互通,半個世紀、一個世紀之后依然需要互聯互通,“一帶一路”早期建設需要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長期建設需要政策溝通、人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