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李宗榮與林宗弘,邀請26位來自社會學與經濟學領域的學者,合寫《未竟的奇跡:轉型中的臺灣經濟與社會》一書(預計年底出版),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探索臺灣經濟衰敗、社會分岐與政治效應的根源與后果。《FT中文網》取得第一章內文授權,以下是編輯后的摘要,本周先刊出上半部。
臺灣在戰后曾經歷長達四十年的經濟成長,創下1963 年至 1996 年平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超過9%之紀錄的“經濟奇跡”,并且與新加坡、香港、韓國被合稱為“亞洲四小龍”,違反了馬克思主義依賴理論的預測,引起國際學界關注。這個時期的國外學者主要是政治經濟學或發展研究者,多半將臺灣視為第三世界發展的成功典范。
在上述的歷史脈絡下,臺灣的經濟社會學伴隨著本地經濟蓬勃發展,累積了大量研究,從歷史的眼光來看,1980 年代以來關于臺灣經濟發展的各種研究,或可稱之為“奇跡典范”(miracle paradigm)。然而,從 1990 年代開始,這種經濟發展榮景與學術上的百花爭鳴逐漸退色。
您已閱讀12%(444字),剩余88%(337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