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在接受《日經新聞》采訪時說:我覺得父母沒有直接影響到我的寫作,“幫助流浪者的經歷”對我寫作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1974年,石黑一雄在英國肯特大學主修英語和哲學,讀完一年級以后,他就休學一年,去了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做志愿者,幫助當地的貧困人群。結束蘇格蘭的志愿服務回到大學后,石黑一雄發現,“在酒吧或者學生宿舍里討論出來的人生模板,其實在你的生活中只適用于某一個點。事實上,你對自己的生活并沒有那么強的控制力?!?/p>
很多中國人也許不能理解,為什么對石黑一雄影響最大的不是最親近的父母,而是那些陌生的、不成器的流浪者。在中國,流浪漢和窮人,往往是被人瞧不起的、鄙視的。在很多人眼里,絕對的“能者多得”已經成為正當的、無人質疑的社會法則,“不平等”已經內化為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對窮人提供幫助的行為,常常可能被人用“道德綁架”來質疑。但是,難道窮人天生應該受窮?難道這中間沒有社會分配制度的缺陷么?如果存在社會分配制度的缺陷,這些窮人是不是就應該得到社會的幫助呢?
您已閱讀14%(443字),剩余86%(281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