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書展回來,整理照片的時候突然發現,從2010年起我就開始每年去香港書展,留下每一次的會場照片,對比起來煞是好看。去年因為與北美旅行計劃沖突,只在書展呆了一天,純屬到此一游,深以為憾。今年特地將家庭出行計劃提前,從新疆旅行一回來便來到香港,在會展中心呆足三天。這些年來,香港書展與廣州的南國書香節一起成為我的暑期兩大重頭活動。
早在6月28日就參加了香港貿發局在廣州的書展路演,得知今年的主題是“旅游”,小小地吃了一驚,但也馬上釋然,這就是香港書展,盡量站在熱點之外,以自己的眼光來看世界,無論是去年的“武俠”還是今年的“旅游”,都是文學與圖書中的長久命題,與熱點無關,與政治無關。
7月22日,周六,大早從廣州出發,中午一到香港便直奔會展中心。同一時間有三場講座,只能三選一,我選了新人郝景芳。這是每次來書展最糾結的事,總得為了一些講座和一些人,錯過另一些講座和另一些人,每次選擇都好艱難,錯過的都好可惜。如此密集而高質量的講座,成為香港書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致命吸引力。今年書展請了內地讀者熟悉的很多作家,周梅森、韓少功、馮唐、朱天心、梁文道、路內……加上展會現場和一些相關活動,共有320場文化活動,數字非常驚人。有些讀者為了彌補時間上的沖突會各處跑,每場聽一段,都聽不完整,但總算能將各路大咖都見上一面。郝景芳是典型的理工學霸女,以略冷的姿態端坐臺上,從自己獲得大獎的作品《北京折疊》為入口談論著人類未來、貧富差距等問題,與觀眾保持著強烈的距離感,同行的女作家很不喜歡她這種感覺,我好心地想,也許她只是用距離感掩飾自己的拘謹和緊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