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貿易摩擦風險有所上升——七月舉行的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未能就雙方鋼鐵貿易分歧達成共識。在市場還在消化其影響之際,媒體報道,特朗普政府將準備對中國貿易展開新的301條款調查,尤其將關注知識產權以及美資企業對華技術轉讓。雖然白宮延遲這項調查的宣布,其所可能引起的貿易紛爭值得市場警惕。
動用301條款或是處理中美貿易不平衡一項有力的工具。媒體報道,特朗普政府可能會考慮啟動《1974年貿易法案》的301條款。這是處理貿易問題的簡單有效工具,因為該條款授權總統對貿易伙伴可能的不當貿易行為采取任何的合理行動,包括貿易調查和報復措施。美國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曾頻繁使用該工具以應對與日韓之間的貿易摩擦,但在1994年加入WTO爭端解決機制之后很少使用。近年來,該條款主要在其特別修正案下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尤其WTO條款之外的)。301條款的方便之處正是在于它允許美國政府不經WTO授權就采取相關措施。考慮到現在的僵局,無論是作為新的政策取向還僅是一種談判策略,美國動用301條款在知識產權等領域給中國施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特別是中國已在以往的數年成為美國特別301條款高度關注的國家之一。
該動作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對美出口直接影響應該有限,但可能導致貿易摩擦升級。首先,在宏觀層面上,中國仍然還是一個重要的“世界加工廠”。加工貿易貢獻了2016年貿易盈余的55%。從全球價值鏈角度看,中國占美國貿易赤字的附加值份額僅為30%左右,遠低于面上的47%。如果美國實行對華貿易制裁,在中國出口產業鏈上的美國、日本、韓國、臺灣等企業都會受到沖擊,受影響甚至可能比中國企業還大。其次,在知識產權相關的產業層面上,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很大程度由外商直接投資的供應鏈驅動。2016年,美國在先進技術產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貿易上對華赤字1140億美元,占其對華總赤字的三分之一。但是如果不考慮信息和通信產品——這類產品受外資供應鏈(如臺灣IT公司)驅動最多,那么先進技術產品貿易實際僅占中美貿易總量的8%,而且2011年以來一直是美國對華盈余。若無對華出口限制,美國在該領域的貿易盈余可能還要更高。因此,美國針對這類貿易的限制措施可能只會損害美國經濟利益以及在中國出口供應鏈上的其他國際企業。第三,外部壓力可能激發中國政府增加研發投入,減少對于外國技術的依賴。過去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及人口紅利維持的高增長已不可持續,中國正面臨工資上升和勞動力萎縮。未來的發展必然要依靠生產率提升和本土研發。中國研發投入占GDP比率已從2002年的1%翻倍到2014年的2%,超過OECD國家平均的1.88%。中國專利申請也從2002年13.2萬多件上升到2016年超過180萬件,年均增長20%。而且,私人部門專利申請增速高達35%,已成為創新的主要驅動力。中國政府正試圖通過“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而中美貿易僵局可能會使一些外國公司被排除在這些計劃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