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FT中文網與“中美對話”項目組聯手推出專欄“我所經歷的一段有意義的教育”,集結具備海內外多元背景的撰稿人,通過個人故事探討教育的本質。教育不囿于校園,它浸入坊間、市井、田野、途中,和人際之間;教育重塑個體,創造自我探索的可能性,同時折射社會的精神風貌。本文為子專題“校長系列”第二篇。
云南省臨滄市云縣大寨鎮箐門口小學是一所典型的高寒山區小學,海拔2000余米,距離大寨鎮政府所在地有20公里的山路,是許多老師望而生畏的學校。那里曾經有許多代課教師,呆不久就想辦法被調走,而羅恒忠校長,在這里一呆就是16年。
當羅校長被問到是如何進入教育行業的時候,他很質樸地告訴中美對話:“因為當時師范專業出來好找工作”。從臨滄師范畢業以后,羅恒忠先來到忙懷鄉的麥地小學做老師。這是一所被北京資助的小學,在這里他接觸到了不同的人,為他之后帶領村民們種植中草藥材打下了基礎。在麥地小學做了兩年老師以后,羅恒忠先后被調到慢卡小學做教導副主任,被調去忙懷鄉最好的小學——京劍希望小學做總務主任。在這里他接觸到了不同的人,為他之后帶領村民們種植中草藥材打下了基礎。正當他準備被調往縣城時,他發現許多朋友都來拜托他幫忙把自家孩子帶到縣城里去上學,因為村里的學校代課老師比較多,教學質量普遍偏低。羅恒忠意識到自己不能去縣城,還是要回去,把自己的村子建設起來。于是,他毅然放棄了縣城里的工作,回到了箐門口小學,接任了校長這一職位。
您已閱讀14%(604字),剩余86%(364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