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本周末,英國向中國移交了手中剩下的主要殖民地——香港。在倉促完工的香港會展中心進行的交接儀式成為大英帝國莊嚴落幕的完美畫面;在中英兩國巨幅國旗之下,江澤民主席與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握手,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中國高級官員以及禮臺左側的末代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分列兩旁注視。在布政司陳方安生(Anson Chan)君王般的監督下,倫敦與北京十幾年前商定的一系列程序的最后一步就像時鐘一樣順利走完。
由于奉行對外開放政策并準備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當時并不急于干擾剛剛得到的這只“金鵝”。鄧小平已在四個月前去世,徹底廢除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重任落在了江澤民身上——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伴隨了中國之前一個世紀的衰落。令英國引以為傲的是其治下的香港從一個貧瘠的小島發展成了一個重要的全球大都市,英國希望竭盡所能做好此次交接——將一塊擁有700萬人口的相對自由的領地交給地球上最后一個奉行列寧主義的大國。在香港,每年6月4日都會有群眾上街舉行燭光守夜,紀念1989年北京大屠殺的遇難者。
當天早些時候,攝影師在一場露天儀式上拍到了有雨水滑落彭定康的臉頰——又或者是眼淚?在《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新聞編輯室,我們花了一點點時間琢磨這個苦樂參半的問題——“帝國的眼淚”(Tears of Empire)會是個不錯的大標題。當時我們正忙著出版一定是史上版面最多的一份報紙——248個布滿廣告的大幅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