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正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在三年時間里以罕見地速度調動了巨量的國家資源支撐這一戰略計劃。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估算,2016年至202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總額至少在10.6萬億美元以上。中國政府向來以高效資源調配能力著稱。除了絲路基金、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工建中農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四大行”以多種方式提供融資安排,許多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也在一定程度上主動或被動地加速了他們的海外擴張之旅——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對參與“一帶一路”非常審慎。
自2014年12月創立以來,絲路基金共簽約15個項目,承諾投資金額累計約60億美元;截至2016年底,國家開發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發放貸款超過1600億美元,余額超過1100億美元;中國進出口銀行為1207個“一帶一路”項目提供融資,簽約金額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自2013年至今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和投資超過4400億美元;截止至2016年底,中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授信支持1000億美元,跟進境外重大項目420個;工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儲備412個項目,總投資金額3372億美元;建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儲備了180多個“走出去”重大項目,信貸規模900億美元。政策性金融機構對“一帶一路”項目信貸擴張的背后是國家機器的巨大熱情。
企業態度積極,行動審慎
您已閱讀9%(599字),剩余91%(624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