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兩會”答記者問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透露:“滬港通”、“深港通”之后,內地與香港在今年將迎來“債券通”。5月16日,中國央行與香港金管局宣布即將開展“債券通”。應該說中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是大勢所趨,但對國際市場風險的評估和潛在的風險隱患應建立應急機制,避免措手不及和引起系統性、不可逆的風險。
此舉將大幅促進境內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是中國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的又一舉措,中國債市的對外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納入SDR之后的必然之舉,否則大量走出去的人民幣缺乏投資渠道和匯率對沖手段,不僅很難留在海外,反而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和中國經濟下行時,這些流出去的人民幣要么被拋售,要么回流,從而對中國貨幣政策和國內流動性管理會帶來巨大壓力。“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既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的舉措,也是將走出去的人民幣留在海外、人民幣國際化的舉措,由于國內股票市場的低迷和目前兩地互融互通額度限制的情況下,讓風險收益相對穩定的債券市場連通和開放無疑成為海外人民幣持有者的呼聲,也是對沖匯率風險的最佳選擇。
其實,中國債券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磨合對接一直在進行,去年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已向國際投資者開放,前些年中國也默許國內企業赴香港發行點心債和各類債券,數量也不下幾百只,只是沒有明確兩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的規則,目前特意強調在香港開通“債券通”,其意圖自然是明確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和高調強化人民幣的投資渠道,打消海外人民幣持有者的顧慮,同時又進一步強化了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會給香港金融市場帶來很多潛在的機會。當然,“債券通”對境內投資者也很重要,因為這將擴大其投資境外債券的渠道,目前境外債券投資因QDII和RQDII額度幾乎全部用完而受到限制,“債券通”開通后估計資金南下壓力將大于北上壓力,但估計外匯管理當局對于境外投資品的管理和外匯流出的管理依然會趨于謹慎,很有可能會先開通北上通道而后開通南下通道,但這為未來打開了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