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量化投資近幾年在中國引發熱議,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其含義?為此,FT中文網推出“量化投資趣談”系列文章,也歡迎廣大讀者參與討論和交流。本文是該系列文章第五篇。編輯事宜請聯絡tao.feng@ftchinese.com。
1985年,資產規模為13億美元的耶魯大學捐贈基金迎來了年僅31歲的首席投資官David Swensen。基于他在華爾街六年生涯形成的對于資產管理行業的深刻洞見和對金融學研究成果的吸收,Swensen逐漸形成了被業內稱為“耶魯模式”的獨特的資產配置方案,其核心可簡單概括為降低在高流動性的公開市場股票和債券配置的傳統投資方式,加重在低流動性的私募市場(包括私募股權,對沖基金,實物資產如房地產、石油、礦產、農場、林業等)的配置比重(見下圖)。在其名著《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里,Swensen給出的理由是傳統資產管理行業存在嚴重的利益沖突,而在大眾眼里“臭名昭著”的私募市場(還記得索羅斯在擊垮英格蘭銀行和卷起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收獲的輿論評價嗎?)則形成了降低利益沖突的制度安排。特別是,私募市場的優秀基金不僅回報高,而且和宏觀經濟的相關性要顯著低于傳統的股票債券,這非常有利于基金的長期回報表現。

您已閱讀11%(514字),剩余89%(429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