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中國明顯加強了公開市場操作的頻度和力度,其它流動性投放工具的使用也相應增加,MLF余額由年初的5145億增加到年末34573億,PSL由10800億增加到20500億;2017年初,中國央行還新設了“臨時流動性便利”的新貨幣投放工具。然而,2016年年11月以來資金緊張態勢并沒有多少緩解,“流動性拐點”成為市場主流預期。筆者認為,在中國新貨幣形成機制下,市場認為中國貨幣的未來擴張基礎已遇到“瓶頸”——即使央行愿意加大投放,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將面臨“無券可押”窘境!中國貨幣的信用基礎不足問題,首次浮現于公眾和市場面前!
一、中國新貨幣機制形成
2014年后,推動中國貨幣被動高增長的外匯占款已轉向收縮,中國貨幣投放新機制逐漸形成(詳見筆者之前發于本網的《中國貨幣政策:明年不松》)。中國新貨幣機制的基礎,是貨幣投放基礎由外匯占款轉向公開市場操作(OM)和貸款、貼現窗口的投放,貨幣投放的主動性增強。
您已閱讀11%(408字),剩余89%(347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