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個風靡網絡的段子,寫字樓里的琳達、薇薇安、Julia,春節回到家,又變回了村里的翠花、小紅、丫蛋?!倍酥前涂丝Х鹊腗ary對我說,“其實這何嘗不是我們這種京漂小白領的寫照呢?白天在辦公室里,穿著正裝,光鮮亮麗,晚上乘著擁擠的公車,回到通州的出租屋,吃著外賣,盤算著這個月還能攢下多少錢。”重點大學畢業的Mary,在一家位于北京CBD的外企工作已經3年,每個月稅前1萬5的工資并不算低,然而除卻租房,日常生活和消費,每個月所剩無幾?!霸谕馄蠊ぷ鞯奈覀儾幌駠蠛褪聵I單位那樣有免費食堂,穩定的工作,甚至是灰色的收入,也沒有私企那樣的活力和激勵機制?!盡ary笑笑,“我們漲工資的幅度是和國外的CPI掛鉤的,根本無法適應國內的需求。”
十年前,FT記者魏城曾經在其中國中產階級觀察系列中這樣評價外企對于中產階級形成的作用——“外企在中國的經營活動和招聘活動,不僅幫助推動了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民‘工人化’的進程,而且也在中國新一代中產階級的孕育和成長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倍暇┐髮W社會學系主任周曉虹教授則對魏城說,在華外企中的華裔管理人員和高級員工是標準的中產階級成員。無可否認,外企對于中國中產階級的貢獻不僅僅體現于其提高了受過高等教育人才的收入,從而刺激了其他行業薪資的提升;還在于其引入了國際化的因素,讓更多職業化的人才流入了市場,塑造了“外企想象”。90年代末,應屆畢業生曾一度以成為外企白領為榮,這對于擴大整個中產階級的規模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外企員工也是西方的“中產”生活方式的倡導者,他們工作職業化,生活中更加注重精神追求,PPT和咖啡是他們生活中必備的元素。然而,隨著外企在中國擴張的放緩,中產階級夢想似乎不再是外企的標配,越來越多的人甚至選擇離開這個體制。
近些年,外企相對緩慢的發展使得整體外企招工的人數和待遇都有所下降。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經歷了十幾年的飛速增長之后,外企的務工人員從2013年開始回落,從2013年的1566萬人降低到2015年的1446萬人,如果說這個數據還包含了一些在外資制造業工廠的工人,外資公司的中高層人數,也就是“外企白領”們,也在不斷萎縮。在外企最為密集的上海,最新一項調查顯示,2016年上海外商投資企業中僅有48%有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計劃,比上一年下降2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