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距離圣誕夜只有十天,當大多數西方人已無心戀戰、憧憬即將到來的悠長假期時,法國巴黎原本平靜的藝術品市場卻被毫無征兆地接連引爆,來自中國的買家,提前敲響了節慶的鐘聲。
當日在巴黎佳士得拍賣行舉辦的亞洲藝術專場里,一尊高24厘米的11世紀遼代鎏金銅大日如來坐像,原本估價15至20萬歐元,最終以高達60倍的價格落槌,含傭金1357萬歐元,膠著競價到最后時刻的兩位電話買家,經過證實都“講中文”。面對歲末意外降臨的公司年度最高成交價大禮,巴黎佳士得國際部主任羅拉(Géraldine Lenain)連呼“驚喜”。同一天,在巴黎德魯奧拍賣行的另一場拍賣會里,圍繞一件壽山石雕的清代“乾隆御筆之寶”璽印,再次上演了瘋狂一幕:從50萬歐元起拍,又是多輪激烈的電話競價,數字最終定格在1750萬歐元,加上傭金達2100萬歐元,漲幅40倍有余,這一令全場白人瞠目結舌的結果,或已創下該法國本土中型拍賣行成立160多年來的最高成交紀錄。
競得這枚壽山石印章的買家,是來自中國溫州的商人杜某,他先是在網絡平臺自曝電話委托競拍的全過程,進而又高調對媒體宣稱可以按原價轉讓給愿意捐獻的愛國藏家。盡管上述兩件標的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價格虛高,且背后的中國買家最終是否能順利完成付款交割尚不可知——前車之鑒是2010年末曾在英國班布里奇拍賣行出現過的一只乾隆粉彩鏤空轉心瓶,在被幾位中國買家“哄抬”到5160萬英鎊的創紀錄價格之后,最終卻以“逃單”尷尬收場——毋庸置疑的是,它們給沉寂許久的歐洲地區中國古董拍賣所帶來的影響,是極具沖擊力的,至于此舉能否真正提振當地市場信心,則有待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