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對中國日益攀升的債務指標的擔憂一直在周而復始地出現。今年9月,國際清算銀行(BIS)就中國不斷增大的“信貸規模/GDP缺口”(Credit-to-GDP gap)發出警告,稱其增大的節奏相對于歷史趨勢過高了。加劇這種擔心的是,一些銀行依賴批發借款,而影子銀行卷土重來。因此,不難理解一些觀察人士為何提出中國出現破壞穩定的“雷曼時刻”(Lehman moment)的可能性。
然而,有關馬上就要崩潰的預測似乎就像季節那樣來來去去。對此,部分解釋是中國的債務在很大程度上是國有銀行向國有實體放貸的結果。考慮到中國政府強大的財政實力,孤立的違約或銀行擠兌事件搞亂金融體系的風險較低。此外,由于中國日漸攀升的地價在債務指標和資產價值現狀的形成中扮演著獨特角色,中國的問題也與其他危機案例不太一樣。
地價攀升的影響是中國獨有的現象,這是因為中國大規模私人房產市場只是在10年前住房私有化和土地拍賣啟動之后才出現的。在那之后,信貸擴張支撐了大城市地價上漲五倍(以美元計算漲幅高達八倍)。這進而導致固定資產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從45%激增至80%。不過,就GDP計算而言,投資指的是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該指標剔除土地價值和現有物業的轉讓,其與GDP之比一直徘徊在45%左右。盡管信貸激增推高了債務指標,但并未刺激GDP的增長。
您已閱讀35%(563字),剩余65%(103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