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圍繞中國到底是不是國際氣候治理的領袖這一問題,中國的學者、專家以及國際人士,正在展開一輪富有價值但眾說紛紜的討論,這讓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自我認知紊亂。中國氣候外交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機(identity crisis)。重新定義中國在氣候外交方面的國際角色,成為當務之急。
回顧國際氣候政治進程,中國的身份危機其實從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后就開始醞釀了。在國內,近年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的行動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尤其令人矚目的是,在過去十年間,拉動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速半壁江山的煤炭消費,已在2013年“打頂”(peaking)并開始下降。然而在國際層面,中國雖然在引領國際氣候秩序方面取得了與哥本哈根相比的華麗轉身,但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似乎仍是一位“不情愿的氣候領袖”(reluctant climate leader),一位“時勢造出的英雄”。
隨著《巴黎協定》的達成,這種國際-國內之間的身份分裂看似迎刃而解:中國對國際氣候新秩序的確立功不可沒,已一躍成為毋庸置疑的國際氣候行動領頭羊之一。不過,美國大選結果的出爐卻又給中國的氣候身份認同平添了一份波折。特朗普的意外當選在國際氣候治理的舞臺中心開鑿出一個巨大黑洞。過去數年間氣候進程的集體領導模式恐將難以延續。氣候競技場上發揮最穩健的選手中國,自然被外界期盼能夠承擔更多領導責任。
您已閱讀31%(582字),剩余69%(127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