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不時會想起,這個世界上還有窮人,血汗工廠有時也會上新聞。《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和BuzzFeed網站背后善于吸引點擊量的策劃高手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在15年前通過“病毒式新聞”發家,他給耐克(Nike)下套,接二連三發了幾封詼諧的郵件,要求在其定制的個性化運動鞋上印上“血汗工廠”的字眼。
佩雷蒂后來轉而致力于更為宏大的項目,舞臺獨白演員邁克?戴西(Mike Daisey)拾起了接力棒,他上演了引人入勝的獨白劇《史蒂夫?喬布斯的大喜和大悲》(The Agony and Ecstasy of Steve Jobs)。戴西在劇中用夸張的言辭揭露了制造iPad的中國工廠中令人震驚的惡劣勞動條件。當廣播節目《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在2012年播放這部劇的時候,它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當《美國生活》之后不久撤掉這部劇的時候,它甚至更引人關注。該節目主持人艾拉?格拉斯(Ira Glass)寫道:“戴西對我撒了謊。”
當然,從經濟學角度來詮釋就吸引不了那么多的點擊量。如果制造運動鞋和iPad的人做著艱苦危險的工作卻拿著微薄的工資,我們不應感到意外,因為在他們生活的國家里,此類工作比比皆是。既然人們從艱苦且沒有保障的貧困鄉村來到這些血汗工廠工作,或許他們認為這比起鄉村已經是有所改善?對這種觀點最精煉的描述來自20世紀偉大的劍橋大學經濟學家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被資本家剝削的悲慘比不上沒有被剝削的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