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天,我在破曉前起床,看著孟買的報商為當日的送報工作做準備。幾十個男人蹲在具有歷史意義的火車站附近的拱門下,將大約20種文字的數千份報紙整理成許多一米來高、搖搖欲墜的小堆,以便用自行車送報。這些賣家將一筆筆復雜的訂單記在心里,這里沒有計算機算法的任何蹤影。
對我這樣從印刷傳媒業開始職業生涯的人,這一幕令人興奮。但作為一個首次到訪印度的人,我也感覺到這種混亂中的秩序凸顯出尋求從印度巨大、碎片化和地域廣闊的消費者市場中獲利的外國跨國公司所面臨的挑戰。就如我遇到的一名咨詢師所說的:“那些來到印度,等待印度搞定一切的公司會失敗。那些來到印度,驚嘆印度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公司會做得更好。”
這種寬容和靈活態度對一些大公司來說難以做到。多年來,許多大公司把自己的戰略夸夸其談地總結為不同版本的“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動”箴言。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公司真正讓這條策略奏效,其中包括諾基亞(Nokia),那是在該公司開始將過多權力集中于總部之前;還有就是雀巢(Nestlé),去年該公司旗下的美極(Maggi)方便面因為在印度市場太成功而招致印度食品檢驗機構不受歡迎的關注。
您已閱讀27%(480字),剩余73%(128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