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來,新加坡和中國的關系、尤其是新加坡究竟在奉行什么樣的南海政策,一時成為了國內媒體關注的重要熱點。繼《環球時報》胡錫進總編和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之間的隔空論戰之后,媒體又引用中國軍方專家的評論,強調應該“讓新加坡付出代價”。一時間,新加坡似乎成為了東盟國家在南海問題上專門和中國“過不去”的國家,懲罰新加坡這個中國南海政策的“攪局者”的言論四起。然而,如果因為新加坡的南海政策而實質性地傷害中新關系,實在沒有必要。
新加坡大使和中國國內知名媒體間的“碰撞”本來是好事。新加坡英文版的《海峽時報》9月27日全文翻譯和刊登了《環球時報》有關批判新加坡外交官在委內瑞拉不結盟會議上表現的文章;《環球時報》9月28日則全文刊登羅家良大使的來信,同時也刊登了胡錫進總編回應羅大使信件所提問題的復函。雙方的觀點有來有往、解疑釋惑、公開刊發,這本來是展示以《環球時報》為代表的中國媒體開放、坦誠的一個積極事件。然而,因為中新雙方有不同的南海認識、對委內瑞拉舉行的不結盟會議上新加坡表現有不同的認識,就此斷定新加坡“反華”,并由國內媒體連續發動“懲罰”新加坡的“討伐聲浪”,則既是對中新關系的誤導,又說明了某些人或許在“看世界”問題上未免促狹和片面。
什么是新加坡的南海政策?首先,新加坡確實是當前中國南海政策的批判者。這是事實。但總的來說,新加坡是中國南海政策還算含蓄的“批判者”;新加坡政府就南海問題解決的原則立場上,強調尊重國際法,基本不提及南海主權的歷史沿革和中國最早提出南海諸島主權主張的歷史事實。作為中國的亞洲鄰國,新加坡在南海主權爭議上雖說對歸屬不持立場,但只重法律、不重歷史的南海問題認知,對中國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