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圈大火一把之后,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概念又橫掃體育產業。從2015年開始,中國各行業的資本巨頭蜂擁海外,搶購體育IP:蘇寧以2.7億歐元收購國際米蘭,隨后背景神秘的中國財團以7億歐元的價格拿下AC米蘭;復星集團和華人文化產業集團則對英國足球俱樂部情有獨鐘,前者以4500萬英鎊收購英冠球隊狼隊、后者4億美元入股曼城俱樂部;不久前英國《金融時報》還報道了光大集團意欲入主英超勁旅利物浦的消息,雖然目前收購還在洽談中,但一旦成交,這將是中資收購歐洲足球俱樂部冗長名單上又一起昂貴的交易。
當然,資本的目標不僅僅是足球市場,財大氣粗的萬達直接拿下“鐵人三項”的“鐵人”品牌。以后只有萬達舉辦的可以叫“鐵人三項”,其他機構舉辦的只能叫“三項比賽”。阿里體育買下2015-2022年國際足聯俱樂部世界杯的冠名權。此外,貴人鳥、探路者、雷曼光電、暴風影音等近十家上市公司分別牽頭成立了體育投資基金。可以想見,未來有更多的資本將通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形式進入體育市場。跟體育IP沾邊的企業估值也是水漲船高,樂視體育就是其中的代表:成立僅兩年的樂視體育估值便高達215億人民幣,要知道樂視體育去年A輪融資時的估值僅為28億人民幣。
一方面是手握巨資的商界大佬躍躍欲試,全球瘋狂“掃貨”;另一方面是大量中國本土賽事還處在缺少資金支持和社會關注的初級階段: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全球“采購”能夠為中國本土體育產業帶來想象中的繁榮嗎?如何將中國本土的體育IP打造成為全球資本競相追逐的目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