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政府2011年秋推出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中國周邊安全問題有所升溫,中美亞太博弈也在加劇。中美輿論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新冷戰”乃至中美“必戰”的聲音。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自7月12日所謂“南海仲裁案”終結以來,外界看到的是,外交、軍事等面的中美互動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在近期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中美兩國元首會晤,達成多項共識。綜合來看,所謂中美陷入新“冷戰”乃至“必戰”的宿命論是迷思。
第一,中美之間不存在陷入“冷戰”對抗的條件或現實。
意識形態對抗是歷史上冷戰構成的核心要素。“冷戰”一詞是14世紀西班牙政治評論家唐?曼紐爾最早使用的,它用來表達當時基督教與穆斯林之間的持續對立。1950年國家安全委員會提交給杜魯門總統的NSC-68文件提到的蘇聯威脅,主要是基于信仰的對“美國生活方式”的政治威脅。對后來美國政府不斷用軍事手段來解決本該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的做法,被稱為“冷戰之父”的美國戰略家喬治?凱南持批判態度。因此,就“冷戰”的應有之義而言,它應該表現為一種以價值觀對抗為核心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全方位對抗。
您已閱讀15%(474字),剩余85%(272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